2013年6月16日 星期日

畢卡索說



畢卡索對他五歲開始學畫的女兒說 :「 妳是創作者,妳覺得好,就是好;妳若覺得不好,那就不好。妳,對自己創作的觀點,才是最重要的。」

畢卡索說 :「 我並非看著物體在繪畫,而是按照自己的思想在繪畫。」
畢卡索說 :「 我曾經像拉斐爾那樣作畫,但是我卻花費了終身的時間,去學習像孩子那樣畫畫」。
畢卡索說 :「 藝術家就像是感覺的聚寶盆,它來自四方,來自天上、地上、一張小紙片,一個眼前晃過的東西,或蜘蛛網。因此不應去區分它們,沒有階級差異。」





畢卡索說的話,令我很感動也很認同
創作追求的是一種純真,一種內在精神的展現,而不是一再的追求畫得好不好?畫得像不像?

甚麼叫做「畫得好」?是不是就是以「畫得像」為最高境界?
如果畫得跟照片一模一樣,是不是就表示這幅畫很厲害?
如果這些提問的答案,都是否定的,那我們還需要畫畫嗎?

早在中國宋代,大文豪蘇軾就曾言繪畫「不求形似」,真正的畫家,應該要能夠描繪繪其中的神韻,並且抒發個人心中性情,而非只是模仿外在世界的事物。

而過去沒有相機的年代,繪畫有著紀錄生活、家族肖像、風景寫生等實用的功能,1839年達蓋爾攝影術的發明,確實讓畫家認真的思考,花了許多的心血去做視覺對象物的忠實再現,是否值得?德拉霍許甚至說出了:「從今以後,繪畫已死」的名言

可以說,照相機的出現催生了現在藝術 ,許多畫家終於意識到,如何表現物體不同的內涵,才是區隔該種時代產物的最佳方法。

如果在孩子學習繪畫的過程中,就告訴他繪畫的捷徑:「房子就是三角形加上方形,兔子就是圓圓的臉加上橢圓形的耳朵」,而不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,不須用內心去體會,或許在當下他有超齡的表現,但是30年過去了,他所畫出來的還是跟他第一次學得一模一樣,因為那不是他所擁有的,而是老師告訴他的答案。




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